编者按:殡葬行业在很多人眼中,是一个让人“敬”而“远”之的行业。殡葬职工,在人生最后一站这个特殊而平凡的岗位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默默奉献,让逝者安息,给生者慰藉,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大家对殡葬行业的理解和尊重!
荆门晚报记者来到位于荆门高新区·掇刀区白庙街道冯庙村的荆门市仙逸殡仪馆,选取70后、80后、90后三个年龄段的殡葬职工进行深入采访,以期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该行业,支持殡葬从业者的工作,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。
人物姓名:杨红玉
年龄:42岁
在岗时间:22年
在父亲劝说下当了殡葬工
一袭深黑色的制服映衬,一头短发,看起来更像一名都市丽人,而不是一名殡葬职工。
“进入这里(指现在的市仙逸殡仪馆所在地)之前,18岁的我高中毕业后,在荆门城区一家商场上班,上了近2年。”杨红玉说,22年前,20岁的她,在父亲的反复劝说下,放弃了商场的工作,来到这里上班。
殡仪馆,对于很多人来说,是一个令人心生畏惧的地方,然而对于杨红玉来说,并不陌生。因为爷爷曾在殡仪馆工作过,爸爸也在殡仪馆工作,她从小就知道殡仪馆是做什么的。
进入殡仪馆,就注定了要和遗体打交道。当时,凡新进的工作人员,不论男女都要先到一线锻炼——到火化车间走一遭。
第一次碰触遗体快吓破胆
1997年11月1日,杨红玉去单位报到,被分到火化车间,成为一名火化工,也是当时唯一一名女火化工。
最开始进入火化车间的那段时间,杨红玉并没有上手操作,而是站在一旁跟着师傅学习。“过了几天,师傅才让我接触遗体。”22年来,杨红玉始终记得自己曾经服务的第一具遗体,那是一位因交通事故去世的年轻男子,脑袋上有很深的伤口。那天,她像往常一样站在一旁观看,师傅
喊她搭把手:“你帮忙给他穿上衣服。”
“我的手一碰触到男子冰冷的身体,就如同弹簧一下子弹回来,全身发毛,快吓破胆,眼睛更是不知道往哪里看……”杨红玉回忆,师傅当时为男子整理遗容、缝合包扎忙了近两个小时。她双手不停地颤抖,最后在师傅指导和帮助下只简单穿了一下男子的上衣。此后几天,她连做噩梦,梦中就是该男子当时的情形。师傅和家人辅导她说“不要紧的,慢慢习惯了,就好了。”
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,杨红玉逐渐克服恐惧心理,知晓了遗体整容的要点和过程,能完成遗体洗澡、穿衣、化妆和基本的火化操作,再之后就出师了。
从事的半年火化工经历中,印象最深刻的,是1998春节后,一家三口因交通事故身亡而办理火化事宜,小孩才几岁。“最伤心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”,为此,她和同事劝慰老人不参加告别仪式,请老人在旁边休息,倒上茶水,递上纸巾……尽量减轻老人的伤痛。丧属哭得撕心裂肺,她和同事一起帮助亲属操办具体事宜,一边不住地掉眼泪。
在殡仪馆内几乎经历了所有岗位
因为结婚、生小孩等,半年后,杨红玉调岗,销售殡葬用品,之后扎了几年的花圈,再到殡仪接待服务部,于2017年上半年担任接待服务部主任。细细算下来,杨红玉在殡仪接待服务部的工作时间超过10年。
2009年6月起,市仙逸殡仪馆到北京、上海等地学习殡葬服务礼仪,对员工实行准军事化培训,在大厅外,全体职工根据指令,立正、稍息、正步走……参照军训方式进行,培养职工团队意识、协作意识、服从意识等。起初,包括她在内的新老员工均有抗拒心理,认为学了没什么用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,全体人员统一着装上岗,转变工作作风,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,展示殡葬职工新形象,用亲情化、人性化服务,让逝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,从当年起至今,赢得丧属的频频点赞和叫好!
“我们接待部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,现在有一套标准的流程:电话接听→免费上门服务→收集丧属需求反馈给殡仪接待服务大厅→根据丧属要求制订个性化服务方案→遗体美容→安排守灵→举行告别仪式→对接火化→骨灰处理(寄存或送走)→丧属离馆。”杨红玉说,从电话接听到丧属离馆,全部下来一般得三天时间。
在工作中,杨红玉把每一位逝者当成自己的亲人,用对待亲人的态度来服务每一位丧属。“只有这样才做得问心无愧,更好地服务丧属。”由于工作得力,她获得了社会的认可,丧属对她也大加赞许,她本人于2012年获得“美丽荆门十佳魅力女性”荣誉称号,其带领的殡仪接待服务部于2015年获得“湖北省巾帼示范岗”荣誉称号。